经济破局,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
清华魏杰教授最新万字演讲:中国经济破局,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84852103725187
企业不敢要钱,因为要投资的话,企业对现阶段投资预期、投资方向、投资结果都不清楚,这些融资借来是要还的,同时消费者因为预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费。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收缩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资人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你再增加货币供给,也没法启动投资和启动消费。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产业研究院院长魏杰教授 33条措施刺激作用有限
根据去年年底经济会议和今年3月初的两会,今年国家经济的总体战略叫稳中求进:稳字当头,以稳为主。国家提出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5%,这个目标和过去相比并不是太高。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指标并未达成,一季度增长率只有4.8%,个人预期第二季度可能更糟糕一些,所以最近我们要保经济大盘、稳定大盘,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33条举措,要保证国家三季度经济增长远超二季度,否则,今年5.5%的预期目标可能很难完成。 33条举措中有两项大家很关注,一个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分三个方面:
1. 减免或缓缴税费通过税费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增长,其中减免税费达2.46万亿,是近几年最大额的一次。但最近我在企业调研,发现企业的反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为相关企业反映其两个月都没有开业,没有营业就没有产生税收,减免对这类企业而言没有意义,所以这个政策对一些经营正常的企业是有作用的,但是对疫情期间受损害较大的企业可能作用不大,而且缓缴并不意味着不交,这个政策有作用,但不是想象那么有力。
2. 补贴通过对企业的补贴让企业进入正常的经营过程,但是因为补贴数量不大,所以对受到重创的企业实际作用并不大,而且补贴的前提是必须复工复产,这些企业现在无法复工复产,就不能享受补贴。
3. 加强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只能搞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八个要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体系,但目前八个要点的投资占比总投资不到30%,如果没有别的投资,仅靠公共产品投资的增长,很难恢复到我们应有的目标。所以分析下来,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政策三大刺激实际上是有作用的,但并不是靠它就能恢复整个经济增长,可能背后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除财政政策外,还要想别的办法。 第二个大家关注的举措是货币政策,为了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减少经营成本,例如降息,从目前的操作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太好,四月份我们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10.5%,但实际货币需求大规模收缩,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也就是钱拿出来,但是大家不要钱,一方面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之快,一方面实际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减了一半,新增货币需求不到一万亿,大家不需要货币。 我们调研发现:企业不敢要钱,因为要投资的话,企业对现阶段投资预期、投资方向、投资结果都不清楚,这些融资借来是要还的,同时消费者因为预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费。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收缩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资人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你再增加货币供给,也没法启动投资和启动消费。
为什么?因为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仅靠货币供给增长、货币使用成本降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的,但如果不解决深层次问题,经济在三季度恢复得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否则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就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
02
破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什么是深层次问题,可能就是对今年的判断当中: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第一重压力“预期转弱”,不看好未来,业绩不好就没有信心。信心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心不足将很难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第二重压力“需求收缩”,整个市场需求大规模收缩,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第三重压力“供给冲击”,生产体系受到冲击,增长肯定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要保证经济在第三季度恢复常态增长,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三重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结局就是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外部政策再怎么起作用,恐怕也难以达到目标。 第一重压力:预期转弱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没有内在动力。为什么出现预期转弱?我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
预期转弱,就是指信心不足。我们研究发现主要是企业家的预期转弱,对未来预期不是太好。我们看了一下,可能与目前的一些结构政策调整有关,比如两个提法对他们影响比较大,一是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我的感觉是刚提出来以后,好多企业问我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有的人问我要不要赶快移民。我很吃惊,因为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谁就收入高。效率原则贯彻整个市场化过程,企业竞争力强利润就高,个人贡献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分配原则,也是创造蛋糕的原则,所以第一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整个市场化的竞争过程表现为所谓的第一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所谓的再分配,再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压,太低收入往上提,靠两个制度,一是税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把太高的压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实际上整个社会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强调公平原则,主要调节太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调整之后还非常有钱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后,股权变现几十个亿成百亿上千亿,这种人就要进入所谓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谓的捐赠为实现形式。这个捐赠的钱不是用来扶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以捐赠为方式,而且这个钱不是用于解决收入差距,是用于科技创新。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的统一,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这三条原则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有人理解上可能有问题,这种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济贫,更不是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的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的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财富都一样,永远有差别的,而是强调所有社会阶层的收入都能使国家的发展相应增长,就叫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理论、共同富裕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更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我估计可能有人误解了,理解错了,导致企业家们很紧张。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讲清楚,尤其是让企业界知道我们不会打富济贫,更不会搞平均主义,否则大家对未来预期不好,当然就不可能投资,不可能增加消费。 原因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概念引发打击资本的担心
预期转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提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概念,而且陆续在资本扩张的一些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导致人们以为国家要打击资本,所以企业界一旦产生了这样的判断,以为我们要打击资本,就会非常紧张,就不可能再去搞投资、增加消费。实际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要打击资本。 首先,资本是逐利的,追求利润的,追求利益的;其次,资本是一种逐利的经济范畴,资本不逐利就不叫资本;再次,资本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有可能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是相吻合的。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的时候叫资本有序运行。也有可能资本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对立的,不协调的,一定程度的时候叫资本无序扩张。所以判断资本是有序运行还是无序扩张的主要指标就是看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协调。任何企业在逐利过程中都要注意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我们最近讲资本无序扩张不是指整个经济,而是指资本在五个领域的无序扩张,是有所指的。
第一个领域是房地产。房地产资本无序扩张,不断利用高杠杆推动高地价,利用高地价推动高房价。尤其是2015年以后,大量地产商下沉到了四、五、六线城市。从消费属性来讲,这些城市房子已经够了。于是这些房子大量变成投资品,因为可以增值保值,但是基本属性是消费属性。资本无序扩张极大地扩大了资本属性,改变了房地产的消费属性,导致我们目前困难重重。要三年时间才能解决房地产无序扩张带来的后遗症,不仅是恒大出问题,还有整个产业的供应商、投资人、购房者等。 第二个领域是教育。主要指义务教育。我们国家教育分两类,一个叫义务教育,一个叫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拿钱,非义务教育是个人、国家、社会共同完成。义务教育是国家拿钱,导致各种培训班,各种各样的无序扩张。使得义务教育本来国家拿钱的领域导致个人负担非常重,初中生每年一个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10万左右,据说还不是准确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到处兴风作浪,造成了整个社会焦虑。我们不得不清理它。 第三个领域是娱乐圈。资本的娱乐圈不断扩张,不断包装各种所谓的偶像、饭圈、粉丝圈,导致一系列问题爆发。 第四个领域是互联网。一些资本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动垄断,使得中小企业实在活不下去,不断被盘剥。最近不得不提出要重视线下零售。这样搞下去,中小企业没法生存,导致整个营销成本太高。互联网领域无序扩张非常明显。 第五个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一些资本变相地利用科技,叫所谓的金融科技。科技就是科技,不能把金融利用科技也叫科技,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金融利用科技不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不能混淆。甚至把所谓的高利贷包装成普惠金融,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消费者融资不断上升。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大家讲的所谓资本无序扩张主要是这五个领域,不是指整个社会都是资本无序扩张。 这五大领域的资本无序扩张导致中国的宏观经济很难持续运行,我们提出来要解决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目的不是打击资本,是希望更多的资本进入和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的轨道,希望更多资本能够解决我们中国经济目前的短板。